一、我國的「總統府」,中國大陸的「中南海」與一般譯稱之美國的「白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法國的「艾麗榭宮」、南韓的「青瓦臺」等地標符號,除展現其建築符號特色外,更重要者是其分別象徵著其政府之最高權力機構。事實上,校園內亦常見有許多室外靜態符號,根據學者研究發現,一個學校室外靜態符號之榮枯與該校之盛衰具有密切正相關性;然而,國人卻長期忽略其重要性。鑑此,爰請試論述五項「符號」之功能,並進而分別闡述如何正向應用於學校教育中。(25 分)
二、哲學之學習宜兼顧中西流派,回顧
孔子曾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孟子曾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荀子曾謂:「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
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曾認為教學當採用:「產婆法」;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曾主張:「教育是個體經驗持續不斷重
組與改造的歷程」;
試請分別依序申論前述五位中外思想家所言哲理之
「教育意涵」。(25 分)
三、有學者提出個體之「觀念決定其行動」、「態度決定其高度」、「性格決定其命格」;惟事實上,一個人的觀念、態度與性格之背後內在心靈底蘊就是其哲學觀,不僅個體如此,族群亦然,足見哲學觀之良窳與抉擇,攸關個人榮辱、社會盛衰與民族存亡甚巨。然而,於教育實踐過程中,常發現教育行政主管與學校老師心萌:指導學生「生活目標」時,常陷入「唯心論」與「唯物論」之兩難;教導學生「知識學習」時,常陷入「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困境;形塑學生「價值觀」時,常陷入「義」與「利」之矛盾;輔導學生分辨「人性善惡」時,常陷入「本善論」與「本惡論」之爭辯;啟發學生判斷行為之「是非對錯」時,常陷入「動機論」與「結果論」之衝突;爰請試依序申論前述五個哲學命題,並析論如各分別「過度偏執」可能產生之弊端?其調和之道又當如何為宜?(25 分)
四、臺灣約自90 學年度起正式推動「九年一貫教改」,以迄今(108 學年度)「十二年國教改革」之實施,似仍一直輕忽「道德教育」正式課程之教與學。回顧長久以來,「四維」與「八德」可謂是當前青壯以上世代臺灣人「為人處世」之核心素養,惟據2016 年相關領域學者研究,發現有效高中職學生樣本5666 份中,有約五成不知道「四維」、「八德」的名稱,有約九成不知道「四維」、「八德」的完整基本意涵;由此可知當前臺灣學校「道德認知教育」之危機。雖「知」不一定「行」,但「知」有助於「行」,「不知」則易流於「盲行」、「愚行」與「亂行」,似無人會否定,否則就毋須「學校教育」了;鑑此,試請反省如果下一代倫理道德認知素養一直向下沉淪,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此五層面之嚴重不良影響,並請列舉實例以說明之。(25 分)
一、
試闡釋康德(Immanuel Kant)所謂「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內涵,並申論其對人權教育的啟發。(25分)
二、
德國思想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認為「遊戲驅力」(play impulse)是人性的重要特徵,並主張遊戲中的人,可以同時展現理性和感性。試說明席勒的遊戲驅力觀,並論述此一觀點在教育活動上的運用。(25分)
三、
試說明批判導向的教育學者季胡(Henry Giroux)對教師角色與功能的界定,並闡釋其在我國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教學革新上,具有的意義。(25分)
四、
試說明赫欽斯(Robert Hutchins)有關學習社會特徵的主張,並據以提出我國推動終身學習具體可行的措施。(25分)
一、符號與學校教育關係極為密切,但卻被長期忽略。最近國內北部某著名國立大學歷經幾次重要校務會議修訂「校歌」,終以「原校歌與校歌新詞兩歌並行」為結論,但也引發不同爭議;深究「校歌」修訂難度之關鍵在於其具有學校符號的功能;根據學者研究發現,國內各級學校也皆費盡苦心制定「校門」、「校訓」、「校徽」、「校旗」與「校服」等「校園符號」;鑑此,請從符號學的角度,舉例說明「校園符號」所具
有的功能。(25 分)
二、教育哲學之學習貴在統合理解,回顧中西方思想發展史,思想家
笛卡耳(Ren’e Descartes)曾言:「我思,故我在」、
洛克(John Locke)主張:「人類生來如同一塊白板」、
陸象山曾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理」、莊子曾說:「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
孔子曾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請從「知識論」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觀點,分別論述前揭思想家觀點較傾向於何種學派?並申論其教育意涵。(25 分)
三、古訓:「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之治亂,擊乎社會之隆污;社會之隆污,擊乎人心之振靡」,而「人心」素質之良窳與個人「品德」素養關係密切。請申論前述古訓意涵,(10 分)並據以針砭我國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自十幾年前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後,廢除單科設計,改採「議題融入其他課程領域」方式之實施利弊分析,並提出改進之道。(15 分)
四、教師之教育觀與其當代政府作為、民風等關係密切。有學者發現當前有些教師的教育觀有由傳統「教師是神聖的志業」,而視「教學是良心的工作」;轉為「教師是販賣知識的行業」,而視「教學是知識買賣的工作」之傾向;試問教師這樣教育觀的轉變,如日積月累,對學生、教師、學校、社會與國家,將會衍生那些重大負面影響?(25 分)
一、試說明梅洛龐帝(M. Merleau-Ponty)「知覺優先論」的要義,並詮釋其在教育上的價值。(25 分)
二、杜威(J. Dewey)如何界定「手段」和「目的」?其界定之「手段」和「目的」,對於教育政策的擬定,有何啟發性?(25 分)
三、皮德思(R. S. Peters)主張「教育」是一種「工作-成效」(task-achievement)概念,試析論此一觀點之要旨。(25 分)
四、試闡釋受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啟發的浪漫主義教育思潮有何共通特色,並評析其缺失。(25 分)
一、試述未來主義(Futurism)的源起及內涵,並申論其教育涵義。(25 分)
二、試說明柏拉圖「洞穴隱喻」的內涵,並闡釋其對教育之本質的啟示。(25 分)
三、試述巴西教育家弗雷勒(Paulo 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之要旨。(25 分)
四、試比較分析嘉達美(H. G. Gadamer)和哈伯瑪斯(J. Habermas)詮釋學「理解」(Verstehen, understanding)的主張,並申論其在教育上的意義。(25 分)
一、
試闡述存在主義哲學家價值論的共同主張及其對教育工作者的啟迪。(25分)
二、
試說明羅逖(R. Rorty)的「反再現論」(anti-representationalism),並闡釋其在教育上的價值。(25分)
三、
非學校化(Deschooling)教育學者主張「學校已死」(School is dead),試論述其教育改革之理論觀點。(25分)
四
、教育哲學如果界定為「對於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則教育哲學對於基層教育行政人員有何「用處」?試申論之。(25分)
一、請闡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騷(J. J. Rousseau)心目中理想的教師圖像之要點。(25 分)
二、地球的生態危機嚴重程度已經威脅到人類文明的存續,因此匯集許多學術領域共識所呼籲的「生態智慧」逐漸成為教育必須承擔的迫切任務,請闡述邁向生態智慧教育新典範應有的教育目標內涵。(25 分)
三、教育哲學領域思考教師專業倫理問題時,應考量那些教育與道德之間的基本關係?(25 分)
四、人權倫理與文化是成熟的民主政治之根基,人權教育因此是未來十二年國教的重要任務,請論述學校進行人權教育應遵循那些基本原則,才可能獲得更具體效果?(25 分)
一、請解釋法國存在主義學者沙特(J. Sartre)所主張的「存在先於本質」,並引申學校的任務之一是要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興趣和主觀的生命意義。(25分)
二、在教育上追求公平正義時,常使用的補償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對弱勢學生給予較多資源。請加以解釋,並說明目前國內類似的做法。(25分)
三、杜威對於「經驗」的界定有別於英國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並主張經驗需有交互作用性(interaction)與連續性(continuity)才有教育價值,請加以說明。(25分)
四、請從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的目的論(teleology)解釋他對美德的界定,並從每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之處來說明何以道德教育需要以習慣的養成作為主要方式。(25分)
一、傅科(Michel Foucault)用論述(discourse)來說明知識對行為的影響,請解釋其「論述形成」(discursive formation)與「論述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的意義,並舉例說明教育情境有那些論述是用來規範老師和學生的行為。(25分)
二、試說明教師權威的種類,並申述其運用的規準。(25分)
三、人權教育(Human Rights Education)是九年一貫課程的六大議題之一,試述人權教育的理念內涵;又我國在實施人權教育時可能會遭遇那些問題?(25分)
四、試比較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與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的教育理念之異同。(25分)